PRESS RELEASE
新闻室
企业、学校携手搭平台 训练具系统整合力人才

想看什么是工业4.0,不必特地跑到德国。只要来到台北市台湾科技大学2016年中建成的「工业4.0实作中心」,参观者就可以感受工业4.0的模样。 20余坪的空间里,配置了25公尺长的自动化产线,及CNC加工机、放电机、打孔机和线割机、感测器等琳琅满目,人、加工设备与看不见的通讯网路共同工作。这也是全球首座针对精密机械加工业的工业4.0示范线。
4月下旬,10余位逢甲大学资工系及工业工程系的老师特地北上,接受为期三天的教育训练,站在机器前面的电脑实地操作。前一周,他们已经上过两天的课,意犹未尽「没上够」,又来了一次。
产学合作 建立实验工业4.0场域
「我们想建立一个实验工业4.0的场合,让老师和学生来这里学习,」一手筹建该中心的上博科技总经理谢尚亨娓娓道出初衷。
软硬体同样从无到有,一切由谢尚亨「劝募」而来。各企业听闻是提供给台湾年轻人使用,大多二话不说,慷慨赞助。最后得到日本Makino、瑞士Erowa及台湾晏阳精密、徕通科技等,提供精密模具生产所需的机械设备。软体则来自德国西门子、台湾科盛及上博。研华、盛百、大宝又提供资通讯产品及耗材,总值台币一亿元。
特别的是,中心在屋顶架设了木质的三角形天花板,与地板同一风格,充满浓浓的艺文风,迥异于工厂和教室的设计。
「我跟设计师讲,不要做一个冷冰冰的工厂,」谢尚亨充分了解新世代年轻人的心态,更何况21世纪的智慧工厂,重要的是人文,「如果只是一个工厂的模样,如何吸引新世代的年轻人在里面工作?」
为了培育工业4.0人才,工研院也在台中精科园区建立一座智慧工厂,提供科技大学师生使用。租来的厂房面积达800坪,预计花费四亿元,机台也尽量容纳众多不同的生产设备,从冲床、洗床、三轴加工机到五轴加工机、无人搬运车等,多达十几种,另外再加上软体。重点是一律采购台湾本土厂商的产品,「台湾培育人才要走在地化的路,」工研院智慧机械科技中心主任陈来胜说,如此才能自主研发,将成果惠及台湾企业。
其实工业4.0的人才,必须是跨界人才,全世界都缺。 「更精确的讲,必须具备系统整合的能力,」成大E化制造研究中心主任郑芳田表示,以机联网人才为例,必须了解各种机台设备的功能,也要了解怎么安装各种感测器、懂得如何写程式进入控制器中抓取数据,资料收集则必备资讯技术和通讯协定。
这种跨界人才怎么训练呢?郑芳田建议,不要只在学校实验室教,一定要产学合作,有企业愿意提供机台设备,让老师带着学生实际操作演练。举个例子,远东机械已和成大签订技转及产学建教合作契约,提供机台及生产环境给成大,展开全自动虚拟量测系统的研究,同时是成大制造资讯与系统研究所讲座教授的郑芳田藉由这个机会,带领实验室学生展开工业4.0的探索,最后整合了两部车床、一部钻孔机及一台机器手臂,「从无到有做起来」。
这样的合作关系,最后让提供「实验场地」的远东机械,以此为基础开发的智能化产线,获得多家国际铝轮圈大厂的订单。而郑芳田所培养的硕士生在业界则很抢手,还没毕业就有两、三个工作职位在等着。
工业4.0人才的培育方式,也改变了产学合作的传统
机械公会智慧机械产学研委员会陈重光指出,以前的产学合作是学校提出需求,再找机械厂商媒合,未来不再是这种方式,而是企业直接对接校方及系所谈。 「这种人才的需求应该拉升到国家级的层次,」陈重光说。
由于工业4.0体系太庞大,够格的学生至少要修两、三个学位。陈重光认为,大学四年学不来跨领域的知识,但可让资工系和机械系的大学生跨领域互动。到了硕博士班,再教授跨领域的课程,例如念资工硕士时同步修习机械专业,反之亦然。
此外,陈重光呼吁,企业也必须培养在职员工成为跨领域人才。从学校到企业,全面培养未来的工业4.0人才。
新聞出處—遠見雜誌:https://www.gvm.com.tw/article/38229