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RESS RELEASE
新聞室
企業、學校攜手搭平台 訓練具系統整合力人才

想看什麼是工業4.0,不必特地跑到德國。只要來到台北市台灣科技大學2016年中建成的「工業4.0實作中心」,參觀者就可以感受工業4.0的模樣。20餘坪的空間裡,配置了25公尺長的自動化產線,及CNC加工機、放電機、打孔機和線割機、感測器等琳瑯滿目,人、加工設備與看不見的通訊網路共同工作。這也是全球首座針對精密機械加工業的工業4.0示範線。
4月下旬,10餘位逢甲大學資工系及工業工程系的老師特地北上,接受為期三天的教育訓練,站在機器前面的電腦實地操作。前一週,他們已經上過兩天的課,意猶未盡「沒上夠」,又來了一次。
產學合作 建立實驗工業4.0場域
「我們想建立一個實驗工業4.0的場合,讓老師和學生來這裡學習,」一手籌建該中心的上博科技總經理謝尚亨娓娓道出初衷。
軟硬體同樣從無到有,一切由謝尚亨「勸募」而來。各企業聽聞是提供給台灣年輕人使用,大多二話不說,慷慨贊助。最後得到日本Makino、瑞士Erowa及台灣晏陽精密、徠通科技等,提供精密模具生產所需的機械設備。軟體則來自德國西門子、台灣科盛及上博。研華、盛百、大寶又提供資通訊產品及耗材,總值台幣一億元。
特別的是,中心在屋頂架設了木質的三角形天花板,與地板同一風格,充滿濃濃的藝文風,迥異於工廠和教室的設計。
「我跟設計師講,不要做一個冷冰冰的工廠,」謝尚亨充分了解新世代年輕人的心態,更何況21世紀的智慧工廠,重要的是人文,「如果只是一個工廠的模樣,如何吸引新世代的年輕人在裡面工作?」
為了培育工業4.0人才,工研院也在台中精科園區建立一座智慧工廠,提供科技大學師生使用。租來的廠房面積達800坪,預計花費四億元,機台也儘量容納眾多不同的生產設備,從沖床、洗床、三軸加工機到五軸加工機、無人搬運車等,多達十幾種,另外再加上軟體。重點是一律採購台灣本土廠商的產品,「台灣培育人才要走在地化的路,」工研院智慧機械科技中心主任陳來勝說,如此才能自主研發,將成果惠及台灣企業。
其實工業4.0的人才,必須是跨界人才,全世界都缺。「更精確的講,必須具備系統整合的能力,」成大E化製造研究中心主任鄭芳田表示,以機聯網人才為例,必須了解各種機台設備的功能,也要了解怎麼安裝各種感測器、懂得如何寫程式進入控制器中抓取數據,資料收集則必備資訊技術和通訊協定。
這種跨界人才怎麼訓練呢?鄭芳田建議,不要只在學校實驗室教,一定要產學合作,有企業願意提供機台設備,讓老師帶著學生實際操作演練。舉個例子,遠東機械已和成大簽訂技轉及產學建教合作契約,提供機台及生產環境給成大,展開全自動虛擬量測系統的研究,同時是成大製造資訊與系統研究所講座教授的鄭芳田藉由這個機會,帶領實驗室學生展開工業4.0的探索,最後整合了兩部車床、一部鑽孔機及一台機器手臂,「從無到有做起來」。
這樣的合作關係,最後讓提供「實驗場地」的遠東機械,以此為基礎開發的智能化產線,獲得多家國際鋁輪圈大廠的訂單。而鄭芳田所培養的碩士生在業界則很搶手,還沒畢業就有兩、三個工作職位在等著。
工業4.0人才的培育方式,也改變了產學合作的傳統
機械公會智慧機械產學研委員會陳重光指出,以前的產學合作是學校提出需求,再找機械廠商媒合,未來不再是這種方式,而是企業直接對接校方及系所談。「這種人才的需求應該拉升到國家級的層次,」陳重光說。
由於工業4.0體系太龐大,夠格的學生至少要修兩、三個學位。陳重光認為,大學四年學不來跨領域的知識,但可讓資工系和機械系的大學生跨領域互動。到了碩博士班,再教授跨領域的課程,例如念資工碩士時同步修習機械專業,反之亦然。
此外,陳重光呼籲,企業也必須培養在職員工成為跨領域人才。從學校到企業,全面培養未來的工業4.0人才。
新聞出處—遠見雜誌:https://www.gvm.com.tw/article/38229